欢迎访问保定市莲池区人民医院/保定市骨科医院官方网站!

    预约咨询电话:0312-2126090
您的位置:首页 > 护理风采 > 护理风采
护理风采

四大节点严防“骨松性骨折”

添加时间:2019-10-12 10:07:29   浏览次数:1557  

       骨质疏松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每5名女性中就有1名饱受该疾病的困扰。骨松患者发生骨折后,不仅给自己带来身心折磨,也使其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全球每3秒钟发生一起“骨松性骨折”

       人们普遍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迈入老年过程中必然和正常的一种退变老化现象,既不致命又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廖二元教授对此纠正:“情况远比大家所想的要严重。骨质疏松被称为‘寂静杀手’,由于该疾病没有示警信号,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因此通常其首发征象就是骨折。”

       据统计,全球每3秒钟就会发生一起骨质疏松性骨折。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比例更是高达1/3。骨折发生后将引发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研究数据显示,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女性死亡率为未骨折患者的9倍。

       骨折后如不寻求积极治疗,再发骨折风险将显著增加。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及脊柱外科主任镇万新教授解释道:“这就是骨折后的瀑布效应。首次骨折后,二次骨折的风险增至三倍,第三次骨折增加五倍。虽然骨密度看上去差不多,但骨折后骨的微结构损伤严重,强度大大下降,这就是很多老年人多番骨折的原因。”

       “应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方案仅靠补钙和维生素D远远不够。增加骨强度,预防再次骨折是治疗的首要目标。”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骨科主任李中实教授介绍,目前在中国获批上市的抗骨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即“节流”和“开源”两种。抗骨吸收治疗如同“节流”,阻止骨量进一步流失;而促进新骨形成治疗如同“开源”,也就是帮助患者“长新骨”。针对多次骨折以及骨量很低的老年患者,“节流”治疗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通过药物治疗重建新骨,可减少中重度骨折的患病概率。

       四大节点防守骨质疏松

       20岁开始预防都晚了

       20岁时骨量沉积就达到最高骨量的90%。我们的骨骼看似静止,实际上一直处于骨形成与骨吸收的交互作用中。从出生开始,骨形成要大于骨吸收,骨骼一天天变得结实和强壮起来,在20岁以前骨骼沉积速度最快,20岁时基本上达到最高骨量的90%以上,大约到30岁达到骨量的最高点,到此骨量积累停止,称为峰值骨量。

       年轻时的峰值骨量较低常常导致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如果把骨骼代谢比做银行存储的话,骨形成就好比存钱,骨吸收就好比花钱。30岁前,或者说20岁前谁的银行储备越多,以后发生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就越小。

       防骨质疏松,要从青少年做起。必须教育孩子们,不偏食挑食,只有饮食结构均衡,加强骨骼方面的营养,如牛奶、含钙食品等,才是骨量存储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加强锻炼,小孩子淘气一点不可怕,要让孩子跑起来跳起来,这样骨头才结实,才能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和骨骼质量,使中老年后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的时间推迟。

       30岁孕妈就得补钙了

       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约10%;生的孩子越多,越容易骨质疏松。胎儿在母亲体内孕育的时候,会吸收母体的营养,包括钙离子等元素,形成胎儿自身的骨骼发育。过去很多妈妈不知道这一点,而且一生中怀孕多次,生育好几个孩子,营养跟不上,结果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约10%,生的孩子越多,再不注意营养和钙的补充,骨量流失就会很严重,妈妈们就会过早患有骨质疏松。

       有的女性在哺乳后出现牙齿松动、腰背酸痛、足跟痛等“月子病”,哺乳期缺钙也是原因之一。在哺乳期间,母亲每天都会把定量的钙通过乳汁喂养给宝宝,满足其营养需要。如果此时母亲钙摄入量不足,就会动用自己骨骼中贮存的钙,维持母乳中钙的浓度,进而导致妈妈缺钙,增加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妊娠、哺乳期的妈妈最好能每天饮用牛奶500毫升,多食蛋黄、鱼、肉、豆类、菜花、紫菜等食物,加强促进钙的吸收。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制剂。此外,在补钙期间要多晒太阳,户外适当运动,做产后保健操,促进周身骨骼骨密度恢复,增加骨硬度。

       在自己的女儿准备怀孕时,刘老把这些理念都一一传授;如今远嫁德国的女儿已顺利生了两个可爱的小外孙。谈起外孙来,刘老的那份爱溢于言表,与外孙女的相处,更增添了很多快乐!

       35岁以前的女性,40岁前的男性,骨量一定要达到高值,越高越好。女性一旦进入更年期,就踏上骨质疏松的路了。

       50~60岁骨量丢失最快

       正常情况下,骨质疏松有两种,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在女性50岁左右绝经后出现,老年性骨质疏松则是女性62岁以后,男性72岁以后出现。

       日本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女性40~50岁时,绝经前每年骨量只丢失0.3%~0.5%,十年丢失3%~5%,到50~60岁,绝经这十年,就会丢失20%~30%。进入老年以后每年的骨量丢失就减少了,一年丢失约1%左右,累积下来,到80岁时骨量就丢失一半。

       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女性骨骼起到很重要的保护作用。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明显下降,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尽管如此,但骨量流失很少有症状,自己很难发现。绝经后应该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如果骨密度偏低或者每年骨密度明显减少,要适当补充钙剂。

       在绝经最初的3~5年内,要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每日摄取钙1200~1500mg。含钙的最佳食物来源就是牛奶。其次,海带、深绿色蔬菜、豆类、虾皮、芝麻、杏仁等含钙量也很高。除补钙外,还应注意,骨骼组成基础是骨基质,而骨基质的主要成分,其实是蛋白质、氨基酸以及一些矿物质,如果长期吃素,蛋白质摄入不足,也易骨质疏松。

       60后防骨松先防摔倒

       骨质疏松最严重也最常见的后果,就是骨折。

       已经骨质疏松的人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方法,第一就是防摔倒,然后才是维持骨量,强化骨强度。老人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椎骨、腕骨和髋骨骨折。一旦骨折,卧床休养一个月骨量就会流失10%,同时开始出现肌肉萎缩,运动能力下降,这对于骨量原本就存余不多的老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有一项调查,老年人摔倒的场所约1/2是在家中;在家中摔倒的人,1/2是在自己的房间内。有些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有时打个喷嚏或端一大盆水都能骨折,就更要注意。在打喷嚏或咳嗽时,或乘坐颠簸的车辆时,应该用手扶住腰背,这样可以减轻脊柱和椎间盘的突然受力,预防骨折。

       80岁还是硬骨头

       运动、饮食和药物,是对抗骨质疏松的三大疗法。深谙此道的刘忠厚教授,更是以身作则,把自己的骨头保养得好好的。

       如今已78岁的老人,每天仍坚持20分钟慢跑,雨天、雾霾天时他就在屋里来回跑;出差在外,就围着开会大楼跑一跑;甚至在西北戈壁滩上也有他跑步的身影。

       “营养更得要跟上。”刘忠厚教授强调。均衡饮食、晒太阳、喝牛奶、吃钙片……都是养护骨骼的好方法。如今,他的骨密度依然是一个标杆,他这个年纪的人很少有。不久前,曾在路上不小心被一个骑电动车的年轻人撞倒,愣是啥事都没有,起来拍拍屁股就走了。现在,还能追着赶公车。

       而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年轻人盛行的“宅文化”:不出门,不运动,饮食马虎,以及流行的“白富美”:为了追求皮肤白皙,一年四季都不愿意接受日照,为减肥而节食,都会给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

 

 

网站首页 |  医院概况 |  新闻中心 |  科室介绍 |  重点专科 |  名医荟萃 |  党群工作 |  护理风采 |  就医导航 |  健康指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保定市莲池区人民医院/保定市骨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08188号-3  网站制作:三金网络  

冀公网安备 13060602001255号

             
  扫描关注微信号             扫描关注预约挂号